古城街道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表 | |||||
年级: 六 学科: 语文 设计者: | |||||
课时 | 第一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课程标准 |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 能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5. 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 ||||
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 | ||||
学情分析 | 1.学生已接触的文本联系点:学生曾经接触的关于“桥”的课文很多,如一年级的《兰兰过桥》写了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三年级的《赵州桥》介绍了桥的坚固美观;四年级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描写了海峡两岸联手救人的感人故事。尤其是《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其寓意和本文“桥”的寓意很相似。 2.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能基本把握主要内容,很多同学能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其情感。 3.学习障碍:部分学生对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难理解。 | ||||
学习目标 | 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5.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 ||||
评价任务 | 1. 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目标1)。 2.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目标3)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出来,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2.4) 4.能找出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出来,体会人物形象。(目标2.5) | ||||
流程 | 评价任务 | 教、学过程 | 评价标准或要素 | ||
1. 导入
2.本课生字词
3. 课文主要内容
4.情感渗透
5.总结
6.作业 |
评价任务1
评价任务2
评价任务3
| 1.谜语引入: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行,腹下也可通。(打一物) 谜底:桥 如果你遇到洪水肆虐,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1.检测预习情况,根据拼音默写出本课词语。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3.再读课文:请用“——”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出来。(课后第3题)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拟人,洪水给村民带来的威胁。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爬”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速度很快。 (6)讨论交流: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7)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你读懂了什么? 村民惊慌失措 惊恐不安 …… 4.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桥?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 讨论交流: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支书的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出来。(课后第2题)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比喻、对比 老支书很镇定。 (2)村民: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老汉: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 (3)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 镇定 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3.讨论交流:在这危难时刻,老支书下了一道啥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响亮、干脆、有力、节奏快。 (2)老支书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 (3) “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 (4)“排成一队,不要挤!”看出老支书指挥村民有序撤离。 (5)“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 群众。说明老支书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看出老支书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4.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2)“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5.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文章最后的结尾埋下伏笔。 6.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7.课文15自然段老支书的话与此处的话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此处老汉的话与第15 自然段老汉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待这个小伙子,老汉前后的态度不一致,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老汉开始那样做,是因为儿子违反党纪,他感到气愤、痛心,表现出的是一个老党支部书记崇高的党性。而此刻,群众已安全过桥,木桥马上就要垮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想把生的机会留给儿子,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的伟大父爱。 8.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9.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单句成段,揭开悬念。揭示出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父子。 10.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后第4题) 篇末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联系前文看却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的文章确能让看似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变得新奇而有魅力,这样的设置方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 11.你心里的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 沉着镇定、舍己为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12.读了本文,我们对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有了深刻的理解,搜集具有这样高尚品格的人物故事读一读,说给家人或同学听。 |
1.学生能默写出本课生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