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果真这么难吗?
——读《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有感
新课改从试点试验到推进实施已走过了十多个春秋。现状如何呢?正像《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的作者梁汝俭说的那样“雷声大,雨点小”、“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课堂除了装点门面的公开课能够体现新课改的一些理念,日常课堂依然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读书”、“练习”和“考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不过是一种时髦的装饰和活泼课堂气氛的一种点缀。新课改实验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年暑假,通过阅读《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我立刻茅塞顿开,终于找到了正确实施课改的秘诀。
《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是教育专家梁汝俭在长期实践和考察的基础上撰写成的。它系统的阐述了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指出了当前课改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着重指出了课改中出现的假象与应对措施。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双改”实验,寿光作为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区,有30多所学校进行了“双改”实验,另外,还有8所小学作为“潍坊市双改联盟校”,我们小学为“双改联盟校”之一。这为我们的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条件。读了梁汝俭教授对新课改的阐述,让我对新课改的历史背景,现实及未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就目前的新课改,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实质性改变并不大,现在一谈新课改就讲“什么模式”,“先学后教”“围桌子”等等,而实质是课改“两张皮”现象严重,我认为课改应坚持大的课改观,“跳出课堂看课改”,课改不应拘泥于什么形式,也不是体现在一两节课中,也不是讲多少,学习时间多少,应该是由教学思想的改变,促进学习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课堂形式的改变。前段时间,我们也组织校长、骨干教师到临朐、昌乐二中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我认为,我们学到手的仅仅是他们的一种形式,一张表皮,而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抓住,这也是下一步在课改中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认为前段时间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各种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充满了浮躁,急功近利,其害无穷,我们急需静下心来,永远不能偏离育人的真谛。
面对课改,大家的确感到难以入手,新课改之难,说到底,其实就是转变教育理念之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怕麻烦,不愿意去尝试
许多教师面对新课改,还没有真正投入其中,就预先设定许多问题,假想出一大堆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成了他们不可改的理由。还有部分人依然在观望、犹豫不决,陷于不可改良心过不去,课改又怕麻烦,影响教学成绩的心理困境,顾虑太多,尝试太少,因而不敢“下水”,自然也就不会“游泳”。我校自去年就开始实施“双改”实验,“课改”是其中之一,交办领导和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从课时的安排,到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改革。还派出大批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可在实际的课堂上,运用新模式的占少数,多数人还是抱着传统的那一套不放,不愿意去进行尝试。
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不难发现,课改倡导的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体系理念等等,并没有真正走进我们老师的内心,并没有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也没有名副其实的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幅课改的空壳。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影响巨大。几十年来,它已成为教师的教育习惯,实在是太难了。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从小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部分教师面对新课改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勇气;不是师资和物资的缺乏,而是意志和精神的缺失。
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师生积极性
要进行课改,评价机制必须跟上,课改内容和标准要改革。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更加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上,也采取了大胆的改革,出台了许多有关学生评价的制度和标准,促进了学生资助、合作学习的实施。
《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一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的“双改”指明了方向 它让我明白了:要顺利地进行课改,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不怕失败、坚决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去伪存真,抓住实质,让课改不再难。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