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为坎坷的一本。这本书包括《惶惑》《偷生》《饥荒》三部,一百节,近百万字,从构思到成稿,前后八年创作而成,全本出版历经四十年,是老舍字数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这是一部失而复得的奇书:在抗日战争中构思,乱世中动笔,在美国写完,建国后被搁置,最后十三章甚至被毁掉。
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样坎坷的命运?《四世同堂》的故事并不复杂:老北京城护国寺旁边小羊圈胡同的一个小院里住着一家人。老太爷祁老人七十好几了,操劳一生,最大的希望不过是全家平平安安,能在一起给他过个八十岁生日。随着日本人的到来,这一切成了空。很有主意的祁老太爷本来为度过这场战争准备了三个月的粮食,谁知仗一打就打了八年。期间,做生意的儿子被逼跳河了,一个孙子离家抗日不知生死,另一个孙子当了汉奸,剩下的大孙子苦苦支撑这个家,当幼小的重孙女饿死的时候,传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
百年屈辱中最屈辱的八年,普通中国人难以选择中的最终抉择。偷生还是赴死?尽孝还是尽忠?保家还是卫国?老舍用正义感和慈悲心,写出一个懦弱、忍辱、平和的民族,在国仇家恨中渐渐觉悟,在反抗中凤凰涅槃的真实历程。老舍以一个再小不过的角落——小羊圈胡同,两个再本分不过的中国家庭——祁家、钱家着眼,描述了老北平这座再亲切平和不过的古城和住在这里的人们,在这场战争劫难中遭受的摧残和荼毒,以及他们悲壮的反抗和牺牲。
有人说,世间最难认识的人是自己,因为谁都很难做到正视自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老舍这本书最难得的是正视自己的态度,他忠实还原了抗战期间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和心态:一开始忍耐,觉得小日本闹闹就跑了,还是关门过自己的日子要紧;逐渐在残暴的统治中觉悟,力所能及地消极对付;在身边人一个一个死去的血腥现实中渐渐觉醒;终于进行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反抗。可以说,读懂这本书,就懂了中国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如果说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是一种精神上的愤恨和爆发,那么这部《四世同堂》则还原了更真实的历史,日本人所作的种种荒谬血腥的恶行罄竹难书,例如强化治安、禁锢思想、强制学生学日语,掠夺资源,抢棉布、抢粮、抢煤、抢钢铁。例如所有的棉布都得运往日本,连给伪军的军衣都用破布和烂纸做;所有的煤也都运往日本,只给北平城剩下十分之一;全城的铁,包括大门上的铜门环都被摘走,被运往日本去造子弹;能运走的粮食全运往日本,老北平城凭票供应粮食,只供应糠麸混杂的“共和面”。六十岁以上和六岁以下的人不发粮证,变相断粮……冻死、饿死、病死的人成卡车地往城外运走喂狗,病人则要拉去活埋;日本人往往夜间逮捕人,不敲门,翻墙而入,被捕者多半永远失踪……就这样,老北平渐渐变成了一座死城。
因为新时代开启,老舍就没有再出版结局。而记录结尾的笔记本,很可能在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四世同堂》和曹雪芹《红楼梦》、卡夫卡《城堡》、太宰治《GOODBYE》一样,成为文学史上永远的遗憾,但比其他几本书幸运的是,为了不至于让这部作品成为烂尾楼,人们千方百计从英文译本中回译了最后13章。虽然这本书的中文版结局至今下落不明,不同选本的区别只是所本英文版本的不同。但在当下,拥有完整的结局便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力所能及的交代了。
尽管这本书充满坎坷,但我们今天毕竟可以看到完整的四世同堂,能够欣赏到这中国版的血与火之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今天对抗战剧的吐槽,其实是对真实历史的呼唤和在艰难中取得胜利的那代孱弱中国人的敬意,更是一种对自己的正视。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